北京印象

最近剛從北京回來,一來去 RubyConf China ,一來去遊玩。我記下這次北京行的印象,與 Conf 無關的部份。

機場印象

飛機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機場的第三航廈 E 區。一下飛機,第一印象就是「高端大气上档次」(這句話要用簡體字寫比較有感覺),門面修整得非常漂亮,挑高的大廳讓人毫無壓力,萬年流行的玻璃帷幕包住整個航廈,跟桃園國際機場不是一個等級。中國政府應該是很重視門面,之後我注意到,連收費站都蓋得高端大气上档次。

入關的時候,大概是因為這裡專門停國際線班機,所以外國人的通道排得很長,中國公民的卻沒什麼人。懶得排隊,只好違背良心厚臉皮去排中國公民的通道……(其實服務人員說可以去排外國人那邊)。既然是國際線,怎麼不把中國公民的通道挪一些給外國人呢?我看到的是各一半。

入關不需要填入境卡,出境也不用填出境卡,不確定是不是台灣人才有的優待。不過這裡檢驗的人都是警察,一臉嚴肅貌,在台灣的卻是約聘公務員,且出境時的檢查也差很多,中國北京機場的海關會搜得很仔細,台灣桃園機場的安檢隨便搜,我皮夾手機沒拿出來嗶嗶嗶,安檢人員隨便掃了一下就照樣過關……。

入境的時候沒有拍到高端大气的照片,只在回程時拍了出境大廳的照片:

另外機場沒有把台灣歸類在「國內出發」裡面,我是有感到一點欣慰……。

地鐵印象

做為一個鐵道迷,會對地鐵感興趣也是理所當然。

下飛機的地方是 E 區,取行李要去 C 區,得坐電車。這時我注意到非常熟悉的車廂、非常熟悉的車內配置、非常熟悉的無人駕駛、非常熟悉的軌道、非常熟悉的膠輪特有的晃動感,找了一下,的確找到了 Bombardier 的銘板(在地板上),果然跟台北捷運文湖線一樣是龐巴迪的系統。可惜因為趕路所以沒拍到照片就是了……。

我們坐機場快線去市區轉地鐵。然而機場快線坐上去其實不像是捷運,而是像台鐵的區間車,但又沒有像區間車那樣鐵皮。機場快線會從 3 號航廈跑到 2 號航廈,再跑回市區,運行的路線是三角形。這才意識到原來 2 號航廈和 3 號航廈離這麼遠。

在北京坐地鐵,進站是需要過安檢的,跟機場安檢一樣,你必須把行李放進 X 光機,但不需要搜身就是了。這是跟台灣最大的差別,我猜測這也是為什麼進站和出站的剪票口是在不同的角落,例如下圖,只有出站,沒有進站。有一天在下午五點左右看到湧入地鐵站的人潮,個個都要過安檢,就塞住了。之後去天安門廣場,過地下道也有同樣的安檢,實在是不知道你們在怕什麼?在台灣這種會被罵成「擾民」XD 。

地鐵站設計基本上非常新潮,與台北捷運二期路網相比,有過之而無不及,去查了一下歷史,才知道在 2000 年以前,北京地鐵只有 1 號線和 2 號線,之後的路線都是申辦奧運成功之後才開始狂蓋猛蓋的,難怪除了 1 號線和 2 號線之外,風格都非常新潮。而俗稱老線的 1 號線和 2 號線,看起來就像台鐵台北地下段。聽說蔣中正當年要把台北鐵路地下化,就是因為中共在蓋北京地鐵,所以也要來蓋一個「地鐵」來證明自己不落伍,當然從現代的眼光來看根本算不上地鐵就是了。

下圖是 6 號線東大橋站:

下圖是 2 號線前門站月台,整個就是傳統鐵路的感覺:

下圖是 10 號線的月台,有整片的月台門:

很多路線都是 L 字形互相交會,此外還有兩個環線,2 號線和 10 號線,基本上分別跑二環和四環。讓我想到台北捷運也是刻意用 L 字型來做到各線之間盡量只有一次轉乘。

地鐵的電車似乎都是中國國產的,銘板都說明是中國本土的公司製造,在台灣要不是外國進口的(川崎重工、西門子)就是日本設計、台灣車輛公司製造。另外電車的隔音非常好,車外的噪音不會很大聲,噪音像是過彎時磨軌的聲音(台北捷運橘線古亭↔東門區間的巨大聲響即是)、馬達運作的聲音,都不會干擾到車廂裡面正常講話的聲音。附帶一提,北京地鐵也相當乾淨,裡面禁止飲食,我也沒看到有人違反這個規定。

車廂內的路線指示牌設計我也覺得很不錯,用燈號來表示之後會跑到哪些車站,過站的就不亮燈,並且因為中國的地鐵習慣以數字命名,所以不會像台北捷運那樣,硬是要把「往XX、OO」的轉乘指示塞進去的情況。附帶一提,它不會像台北捷運一樣,路線圖的方向與列車行走方向一致,例如在台北捷運裡,車子的前後方向是固定的,往上行的那一頭,就不會調頭往下行,所以基本上路線圖的起迄是跟列車行走方向一致,兩側門上方的路線圖是相反的圖片。然而在北京地鐵,我坐到的車,都沒有調整這個細節,也就是說左右兩側的門,用的圖是同一張,不會調整成跟列車方向一致。下圖是 4 號線的。

地鐵票價是均一價人民幣 2 元,不管你坐多遠(機場快線除外),沒有看到任何票價表,買一張儲值卡 20 元押金 + 20 元儲值,跟台北的悠遊卡一樣。(是的我買了一張)

車上的電視,訊號應該是無線數位電視(根據馬賽克停格),但輸出的螢幕用的卻是類比訊號(根據雪花),這在北京地鐵的幾條線裡面都有發現這種情況,到底是為什麼呢……?

另外在市區裡的地鐵,還有神奇的窗外廣告,這種神奇的技術我不知道怎麼辦到的,如下圖。要是在台灣沒有專利的話,我實在覺得台北捷運應該也來搞一套。

交通印象(其他)

交通高峰時段會一直塞車,有人笑稱首都北京是「首堵」,聽說還有下班時間塞兩個小時才能回到家的。地鐵也是非常塞,差不多是台北捷運藍線下班時間那麼塞。

路上的車輛會一直按喇叭,在台灣沒辦法想像,基本上就是一直叭叭叭,而且還會亂超車,非常兇。之前有個朋友說「如果聽到電話的背景音是喇叭聲,就知道對方是在中國大陸」,這下我相信了。

路舖得非常平,台北市當然沒辦法比。我想應該是北京做為首都所以投入很多資源顧門面吧,但至少有在顧門面。

有看到兩輛連結的公車,跟台中即將上路的 BRT 很神似。有看到路面電車,不是走軌道,但有電車線、集電弓。

路上看到的機車都是電動的,很少看到內燃機的,還有看到電動車專賣店。當下猜測是政府規定,果然沒錯,有人告訴我「四環以內禁騎摩托車」。不過這裡的機車大部份沒有前後燈,也不用戴安全帽,晚上就是那種會隨時冒出來的東西,真的沒問題嗎……?

四環光是一圈就要 65km ,從會場(灯市口)拉車到 After Party 的場地(中關村),走四環路還要 1 個小時,可見北京比起台北有多大……。說到北京很大,有一天從頤和園坐地鐵要到三里屯,感覺就像從淡水到台北車站再換藍線到信義區那種感覺,當然北京地鐵走的更遠。

慢車道和快車道之間會有圍籬,腳踏車基本上騎在慢車道裡面,當然也有跟台灣一樣騎到人行道上面的,但似乎是極少數。大馬路的公車走在快車道上面,候車亭也在快車道旁,而不是在人行道上,這樣應該是可以避免像台灣那樣「騎機車要閃公車亂換車道」的情況。大馬路的人行道非常寬,人行道也有圍籬圍起來,同樣的設計之前在板橋、澳門有看到。

北京也有跟台北市 YouBike 一樣的公共自行車。

地攤在北京是真正的舖在路邊地上的攤子,都是坐在地上賣的,名符其實的「擺地攤」。

沒看到台灣那種騎樓,我猜是因為北京很少下雨,所以不需要騎樓這種設施。台灣的騎樓還兼俱人行道的功能,不過其實也都佔滿機車和攤販,想躲雨也沒得躲、想走路也要閃來閃去啊。

計程車很便宜。夜間的計程車,駕駛座會有擋板和防護罩,看來治安不太好啊。

另外路上常常見到垃圾以及很厚的沙塵……。

空氣污染印象

一直聽說北京空氣不好,出發前我還很怕我的鼻子會過敏,不過到那邊才發現完全考慮錯方向,北京空氣差是「很多粉塵」,而且很乾燥,每天鼻屎都很厚而且還會流血,指甲與肉銜接的地方一直脫皮,臉和嘴唇也一直是乾燥脫皮的。

粉塵嚴重到什麼程度呢?在台灣冬天的早晨會有霧,能見度不高,太陽出來的時候就會散開,但在北京,粉塵嚴重到全天都是霧霧的能見度,連對街的交通號誌都看不清楚,路邊停的車子個個都積上一層灰塵。我直到這時才真正體會到北京的空氣污染有多嚴重。不過離開北京的當天,空氣倒是很清新。下圖的顆粒不是因為 ISO 太高,我想表達的是粉塵很多,右邊路邊的車輛也是積了一層灰。

十月底的北京倒不至於寒冷,沒有台北冷氣團來襲時那麼冷,因為北京是乾冷,台北是溼冷。白天沒那麼冷,所以我的穿法是在台灣的秋裝,裡面穿衛生衣,加上一件很厚的羽絨外套,就可以了。相信我,因為我很怕冷。

語言印象

一直以來我都只在大陸連續劇等電視節目裡面聽到對岸的口音,這次因為去參加 RubyConf China ,所以聽到了不同的口音,即使知道對方來自深圳、上海、杭州、山東、北京,我還是不太會區分哪個是哪個。但與台灣最明顯的差異是ㄓㄔㄕㄖ(zh-, ch-, sh-, r-)聲母的翹舌音非常明顯,ㄥ(-eng)韻母的讀法也跟台灣不一樣。而北京當地的口音,最明顯的就是ㄦ(-er)尾,很多詞後面會都有ㄦ尾,比如「沒事」會說成「沒 sher」(跟事ㄦ分開不一樣,有點像是後面的ㄦ取代前面音的空韻母)。

在台灣我們稱為「國語」的普通話,其實不管怎麼練「字正腔圓」都不會像中國的普通話那樣標準,相聲演員也不像,反而眷村裡的榮民唸得還比較像。不過我要強調我並不推崇完全標準的國語或普通話,能夠溝通就行了,廣播也就算了,在日常生活這麼強調標準音,反而是一種病態。這個觀點也適用於英語。最近馬英九亂講話要新移民媽媽「不要教小孩子英語,因為會有口音」引發反彈,我想立報這篇〈誰是標準?關於新移民教小孩中文/英文/母語〉的觀點很符合我的心態。

北京當地回應「謝謝」的方法有「沒事兒」、「沒關係」、「不謝」,「沒事兒」是最常聽到的,反而台灣的「不客氣」不常聽到。

稱計程車司機為「師傅」,稱廚師也是「師傅」,叫餐廳的服務生時要用丹田的力量大聲喊「服務員ㄦ!」。附帶一提如果剛從台灣過去,可能會稱「小姐」,但實際上不可以稱女性為「小姐」,一般的場合是稱「女士」,在大陸,「小姐」指的是某種性服務。

關於繁體字,一位大陸朋友跟我說,基本上看得懂繁體字,因為沒辦法避免,一定會看到。書法家寫繁體字,招牌想要仿古也會用繁體字。招牌寫繁體字的話,政府會視為圖形,所以不強制繁體字,註冊的文字簡體就行了。遇到看不懂的,按一下翻譯程式、查個字典也就知道了,頂多是習慣一下兩岸不同的用詞(指資訊科技相關的)。有些人也喜歡繁體字超過簡體字。我想這就是馬英九所謂的「識繁書簡」吧。在台灣,因為簡體字不在日常生活使用(會寫俗體字),所以一般人很少會在生活中接觸到,在網路上比較常會接觸到。然而有些人對簡體字有排斥甚至仇恨心態,我會說只要當作不同的語言就好了,而且這個語言非常輕鬆就能學會,甚至簡體字寫成的知識比繁體字多很多(特別是資訊科技相關的),實在不需要堅持那個意識型態。

另外我覺得大陸那邊人講普通話都是用丹田在發聲,台灣人很多是用喉嚨發聲的,有些人「說話宏亮」感覺就很像他們講話的方式。

食物印象

早餐都是吃飯店的 buffet ,雖然不錯,但卻有點遠離真正北京在地的飲食習慣。

外食有吃到老北京的炸醬麵加合菜,炸醬麵本身是不錯,只是特大碗(海碗居),但老北京合菜口味卻很重。話說我還蠻喜歡豆汁的,那是一種喝起來很像酸菜湯的湯,發酵原理很類似,不過我們對於這些合菜都不太能接受。

還吃到東來順的羊肉爐,肉質很棒,只是有點騷味。後來才知道台北也有名叫東來順的涮羊肉餐廳,只是一時找不到資料(愛評網上面好像沒有),不知道是不是北京開過來的正版。

還去全聚德吃到正統的北京烤鴨,的確是鮮嫩多汁,脆皮入口即化,鴨骨熬的湯也非常棒。(有遇到天安門爆炸事件,詳下文)

還去吃海底撈火鍋,這間店很神奇,服務非常到位,不是指服務態度(這種要學很容易),而是真正貼心地知道你要什麼:

特別好吃的東西是「滑」,相當於台灣的「漿」,例如蝦滑就是蝦漿。滑有專門的沾醬,口味有微微的辣,剛好襯托出滑的鮮味,非常棒。醬料台最大的差別是沒有「沙茶醬」這種東西(東南亞才有),有一種叫做「海鮮醬」的沾醬,味道也很棒。

有一天半夜還去了簋街(讀如「鬼街」,感謝 jjgod 指正),這個地方很神奇,到午夜還是燈火通明,有非常多的熱炒店。我們去的店是賣龍蝦的,小小隻,很好吃,但就是非常非常鹹。我們還點了皮蛋豆腐,這裡的皮蛋豆腐跟台灣不一樣,必須攪散才能吃,不然會吃到鹽巴顆粒。

北京當地的 Conf 志願者說,老北京的菜主要來自於蒙古人、回族(穆斯林)、有錢人吃剩下不想吃的食物,像是牛雜。話說回來,吃了幾間餐廳都沒有「豬肉」這種食物,只有牛肉和雞肉,甚至北京首都機場還有清真餐廳,應該可以說明穆斯林在這裡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北京的飲食。

在這裡的飲用水,跟台灣一樣要去外面買瓶裝的,當地人最推薦的品牌是農夫什麼的,紅色標籤,但喝起來還是有奇怪的味道。不過很便宜就是了。

柑橘類都吃到很小顆的,大概比奇異果再小一點,跟台灣常見的蘋果大小的不同。不曉得是不是這個季節盛產。

蕃茄叫做西紅柿。百香果叫做西番蓮。土豆指的是馬鈴薯不是花生。

泡麵裡面會有叉子。

台灣馳名商標(?)也有開到北京,例如此圖的 85℃ 、鮮芋仙,還有看到 CoCo 茶飲。當然做為一個台灣人是不會在中國吃這些店的。

天安門印象

天安門廣場非常非常非常大,附近很多嚴肅的建築,像是毛主席紀念館、政府機關、與社會主義有關的建築物等等。以前看照片不覺得廣場有多大,真正去那邊才發現非常大。毛主席紀念館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建築,南北的門兩側各有兩個社會主義風格的雕像,後來查維基百科,原址是北京城的大清門(民國後改叫中華門),可惜 1954 的時候被拆掉了,後來這空地用來蓋毛主席紀念館。

靠近天安門那邊有人民英雄紀念碑,上面刻的是繁體字,是中共建政不久後就立下的,然而因為被鐵鏈圍住無法進入,所以實際上是看不到上面寫什麼的,被圍起來的原因可以查一下維基百科。

天安門廣場與天安門之間有一條大馬路,叫做長安街,維基百科上面沒寫多寬,根據朋友數的結果,單側就有 7 線道。

天安門廣場南邊有兩個門,一個是正陽門,一個是前門,前門和正陽門之間有一個半圓,我猜這是當時北京城的甕城。

天安門爆炸事件

我和同行的伙伴在 10 月 28 日去逛天安門廣場,本來想再去故宮,也就是天安門,但肚子餓了就去全聚德吃烤鴨。根據照片的時間,進門吃烤鴨的時間是 11:50 。吃的時候沒有注意到外面發生了什麼事,只覺得為什麼中午人這麼少,難道是星期一的緣故嗎。

出餐廳的時候,服務員說了一句「出去往南邊走,你們現在也只能往那邊走」,指著有一群人被圍在外面的柵欄處,幾個武警守在柵欄外。出了柵欄,回頭一看,整個廣場裡面都沒有人車,外面都圍起來了。似乎是發生什麼事了?定時封閉?有活動?有大官出巡?但是問當地人也說不知道為什麼。

看起來暫時不能去故宮,一行人就只好去搭地鐵前往頤和園。在地鐵上,朋友上了 Facebook ,才知道天安門發生爆炸事件(蘋果日報),聽到這事我和我的伙伴們都驚呆了。後來更詳細的新聞是 5 死、數十人受傷。

我們閃過這一劫真是上天保佑……。

頤和園印象

頤和園很漂亮,裡面的遺跡可以讓我想像到當年做為慈禧太后後花園的風光歲月。印象最深的是仿西藏風格的建築(稱四大部洲)、超級長的長廊(而且廊上的每個圖都不一樣)、超級大的湖、寺裡的巨大佛像、稱為「智慧海」的佛殿(外面有1001個佛像的雕刻)。

一進門就會看到一個碑,上面寫著 1860 年英法聯軍燒了頤和園。而導遊在帶的時候也是先提這件事,木造的建築幾乎全毀,沒燒掉的都是石造的,再強調現在看到的是市政府近年重修的。

過程中,除了帶上慈禧太后在這裡的故事,也一直提到「被英法聯軍燒毀」。沒被燒掉的像是石橋、智慧海,但智慧海外面的 1001 尊小佛像是嵌在牆上的,頭被列強砍走,現在看到的是近代重修,重新雕上去的頭(被列強砍走是導遊說的,後來查維基百科說是文革時摧毀的)。

然而我一直被導遊混淆視聽,因為光是「被燒毀」無法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多老舊的木造建築(涼亭、長廊等),後來去查維基百科才,才知道慈禧太后在 1880 年代挪用海軍軍費修整出來的頤和園,這麼多木造建築應該都是在那時候興建的。

雖然沒有背景知識有點吃虧,但總的來說頤和園是很漂亮的花園,此外若對歷史有興趣的話,還可以近距離接觸這些歷史,若對歷史沒興趣,欣賞清代建築、逛逛山水也很適合,非常值得一逛。我們這次只走了 2 個小時,即使有導遊還是只能算走馬看花,沒有完全逛完,估計要一整天才行。

可惜的是沒能去看北大……聽說以前是王府。

附帶一提,凡是特別的地磚路,例如橋上正中央有一條路,那就是皇帝走的。

三里屯印象

三里屯這個行程是專門要去 Apple Store 朝聖的,因為台灣沒有直營店,要去的話只能出國順便逛。

直營店乍看之下雖然跟台灣的某些經銷商差不多,也提供無壓力的試用,特別的地方是漂亮的裝潢(包括傳說中的透明樓梯),以及 Genius Bar ,一對一的服務,這種在台灣就完全沒有了。

Apple Store 坐落在三里屯的精品商圈裡面,附近除了電影院,還有 Uniqlo 、NIKE 等精品商店,常常遇到西洋人,附近還有很多酒吧,甚至有掮客在招攬。要比喻的話,就很像台北市的信義區商圈。但最大的不同是三里屯有一堆大使館(ry

對了,這裡的 Apple 產品賣得比台灣貴,要撿便宜不能去中國。Uniqlo 的價位倒是跟台灣差不多。

Conclusion


關於上網:中華電信的話可以事先預約開通漫遊上網,我買的方案是 3 天 999,也可以落地時依照自動收到的簡訊開通。用 3G 漫遊的話不會有 GFW ,可以上 Facebook 、 Twitter 等在中國大陸被封鎖的網站。

關於證件:台灣人去中國大陸要辦台胞證,上面寫「无业人员」是旅行社故意弄的,據說這樣比較不會被海關刁難;不過同行人是寫「技术人员」或「职员」,好像也沒怎樣……。至於中華民國護照,在 check-in 飛機的時候會用到(即使是在中國),過海關不會用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