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去的歷史和留下的歷史

日前參觀東京都水道歷史館,裡面從四百年前江戶幕府時代的上水(從鄰近的湖泊或河川引水)開始講,到明治時代的上下水道現代化,到關東大地震缺水,到二戰期間水道系統被炸爛,到修復到可以生飲,到戰後團地住宅興起,家戶有浴缸,都是跟民生用水有緊密關聯。

看一個都市的歷史總是有許多東西可以學習跟比較的。例如民生用水在技術上是怎麼引進都市的,在公共水井取水的婦人會趁機會交換八卦(井戶端會議;日文維基百科的社群討論區也叫做井戶端)。以及一些重要的地名:

有些竟然還有浮世繪,可以更具體地想像當時是長什麼樣子的。

但回家路上反覆咀嚼時,我感受到一件事:我喜歡在日本看歷史博物館,也許是為了尋找他們跟台灣的關聯。

在台灣,要得知正確的歷史很困難,由於政權更迭、文件佚失、故意隱瞞等原因,現代充斥著許多穿鑿附會、以訛傳訛、張冠李戴的假歷史。你跟他們指正嘛,也不見得會認真對待,甚至回以不要那麼認真、見仁見智之類的幹話。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台北瑠公圳了。

目前最可信的產業史還是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產業遺跡,我想是因為不少在日本其實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東西。例如在明治時代的東京,曾經有淀橋淨水場(今東京都廳,當地也是 Yodobashi Camera 的發祥地),類似的東西就是公館水源地的淨水廠,而水源市場的名字也是來自當時的水源地。

在我看來,台灣人是一個庶民文化長期被殖民國忽視的族群,今天佔主流的中華文化還是某種程度上鄙視庶民文化。日本有浮世繪紀錄庶民生活,台灣的文化卻有不少是缺乏可信紀錄的。日本經歷過政治動盪,但是沒有被征服過;台灣經歷了許多次的政治清洗。失去的東西固然很難找回來,但至少可以在別國找到一點線索。

也就是之前在推特看到的說法:喜歡去日本玩的台灣人,有些也許是羨慕日本人還保留了他們自己的歷史文明。

應該反省為什麼會失去、該如何保留這些僅存的文化遺產。我想這是歷史博物館教我最多的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