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納め

隨意紀錄一下2022年的人生。納め (Osame) 指的是收尾。

2022年心態上最大改變是不再堅持細節了。日語常說人有「こだわり」(Kodawari),可以形容一個職人對自己的工藝有堅持,也可以形容任何人對枝微末節過度拘泥。我以前該算後者吧,很多事情明明非我所及也堅持到底。今年在工作和生活都嘗試著不再計較細節,怎麼方便怎麼來,怎麼順眼怎麼來,學習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學習放過自己,學習接受現實。人生變得比較自在。

工作

還在新創打拼。日本的新創從來不像矽谷那樣充滿幹勁和冒險精神,但累應該都是一樣累。當基層也不是那麼輕鬆,福利也是基本款。偶爾有一些高薪福利佳還發股權的也是屈指可數,並非常態。但也因為公司小,所以有很多討論空間,也不太有傳統日商的規訓,所謂規矩都不是聖經,都是可以商量的。最近我們組也多了許多外國人,雖然大家日語都很溜,但文件都寫英文了,偶爾也能用英語跟同事戰技術,在日本不必被苛求日語能力,還能練兩種外語,也算是一種小確幸吧。

有時候會懷念之前在大公司的日子,既不用擔心工作 (work) 哪裡來,也不用擔心錢,福利又好。現在想想,大概是還存著最後一絲少年心,想要拼一把的心情吧。說好聽一點是有挑戰精神,說難聽一點就是坐不住、定不下來。在這個歲數,也許是該收心了吧。以前前輩在說要安穩我都不信,現在我是真的懂了。

偶爾會想自己是不是拿的工資不夠資格,但到了年底,左耳聽說誰家裁員,右耳聽說誰家招人開的預算只有我工資的六成,就想說既然還存得了錢,手頭變緊了也還算緩衝範圍內,沒被公司共體時艱就感恩了。

專業

儘管新創比較累、風險比較高,但挑戰比較多、成長速度比較快。2022年我的科技樹都點在 Terraform、AWS 和 Go/gRPC。有厲害的同事帶路,學起來也特別快,概念一點就通的那種。

Terraform 比 CloudFormation 好的地方在於有自己的程式語言,後者 YAML 寫久了都在 debug YAML 本身。Terraform 和 CFN 都是 declarative 的,你寫的是成品最後的形狀,而不是裝機過程的腳本。AWS CDK 跟普通的腳本式裝機沒什麼兩樣,只是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程式語言,通常這就代表不同組用不同語言的混亂,再乘上各種語言的眉眉角角。而且最後還是生成 CFN template,為了部署 CDK 還要先部署一堆基建,又 vendor lock-in,何必呢?總之 Infra-as-Code 我現在還是比較看好 Terraform 的。

再說 AWS 吧,我廠主要還是用 AWS,但因為一些業務需求,有研究一下 Google Cloud 和 Azure,最後覺得要跑伺服器的話,還是 AWS 比較成熟,其他家都是追著 AWS 的車尾燈在跑。誠然 AWS 也是有許多細節不是那麼完美,但光考慮穩定度和靈活度,AWS 還是我心裡的雲端第一選擇。2022 年練了許多 ECS 的功,還把一套在 ElasticBeanstalk 跑的 API service 搬到 ECS 了,當然全部是用 Terraform 設計的。大概可以自信地說自己是系統架構師了吧。

再說 Go 跟 gRPC 吧。這大概是我這一年最成功的轉換跑道。2020 年我還在 Ruby on Rails 的世界裡打滾,遇到的各種挫折都覺得這不就是後端工程師的人生嗎?亂糟糟但是可以賺錢啊,公司先活下去再求好啊,it pays my bills 啊。後來研究了 Go 一陣子,才發現他們的世界並不像 Ruby 那麼亂七八糟,而是有條有理的,開發速度也快,新創也愛用,速度也快。有 static typing 就先避開了一大堆的問題。Go 寫起來行雲流水,GoLand 就像是手把手在幫我寫程式,頓時懷疑為什麼 Ruby 要把編程搞得這麼痛苦。以前討厭 IDE 單純是基於 RubyMine 太肥太慢,這還得歸咎於 Ruby 本身沒有 type checking,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現在 Ruby 3 才在慢慢追上,工具鏈還像是紙糊的。總之,Go 是我相見恨晚的程式語言,原來寫程式可以這麼愉快。接下來幾年大概都要託他照顧了吧。

OAuth 2 繼續在我的工作中陰魂不散,今年認真學習了 PKCE 的流程以及 SAML 2.0,仔細拆開來看哪裡可以駭。偶爾讀一些 security breach 的新聞,也體會到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系統安全,只有風險控管。

理財

如果我要選個年度 Emoji 的話大概是「💰」,因為 2022 年的日本經濟像雲霄飛車:日圓貶值、通膨沖天、央行升息,造成我沒幾天就有想要讀懂經濟新聞的焦慮,有時候還會後悔大學時沒跟同學去上總體經濟學的通識。這些新聞沒幾天就會出現一次,又在考慮買房子所以學了房貸101。我覺得這一年都在惡補經濟學的基本知識。

手頭既然還有餘裕就很想要投資,畢竟日圓放一天就會變薄,最近是變得特別薄(關鍵字:消費者物価指数 (CPI)),至少也得抗一下通膨吧。這是很有實感的,兩年來換了3次工作,工資沒漲多少,但手頭變緊了。以前在台灣工作的時候,存錢就是為了去日本玩,其他就是月光了,沒閒錢投資,就算有也是亂買一通,最近重新看了一遍 portfolio 才發現風險相當高。最近日本政府出台新的 NISA 免稅投資制度,接下來應該會認真用它了。這又是另一個前輩們耳提面命我卻當耳邊風的東西。也不知道算不算 FOMO 焦慮,就是每年都在後悔去年沒投資的那種。

但說到底,開源還不如節流來得有效。受到某些 Minimalism 極端派的影響,覺得信用卡是一種借錢花錢、所有的現金回饋都是消費主義,所以 2020 年以來就慢慢減少信用卡的使用,能用 Debit 卡就用,但又擔心 Debit 被盜刷整個戶頭被清空。現在在用的是 Kyash,這其實算儲值卡,可以跟銀行綁定自動加值、Visa 實體卡可以感應刷卡。COVID 之後「無現金社會」成為日本消費經濟的關鍵字,QR 掃碼支付的普及度在這兩年提升很多,但我還是懶得用掃碼,能刷卡就刷卡,留個 Line Pay 備用來刷 PayPay 條碼和 Apple Pay 感應。儲值卡的消費紀錄跟 Debit 一樣即時反應,每個月對帳比較輕鬆(信用卡有隱形的未請款消費額度),比較容易把握收支。缺點是現在要管理兩張儲值卡。要是 Kyash 可以支援 Apple Pay Visa 就好了。

閱聽

Podcasts 依然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資訊來源。2022 年很滿意且 2023 年會繼續追的 Podcast 節目如下:

今年又重新拾起 RSS 閱讀的習慣。故事應該跟許多人一樣:受不了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推薦,想要捏一套自己的口味。上次大量使用 RSS 大概是 2013? 的時候了。這次除了重新找回一些台灣軟體工程師的 blog,也開始嘗試閱讀英文長文。此外 YouTube 其實還保留了 RSS 功能,從 Feed Reader 訂的話,可以略過首頁的推薦區。最近有訂閱的是 CPG GreyVeritasiumVox。閱讀器用的是 NetNewsWire 搭配 FeedBin 雲端同步。

新聞閱讀則是儘量避免看台灣的新聞網站,太亂了。因為住在日本,主要還是上《Yahoo! ニュース》讀新聞,中文新聞主要看《BBC中文網》。科技新聞則首先看《The Verge》,但英文閱讀還是太慢,所以很仰賴他們的影音評測。《報導者》有感興趣的主題會偶爾看一下。

娛樂

該放鬆的時候完全不想看到日文和英文,而且2022年一直在尋找中文的環境,所以重新開通了 Spotify 台灣帳號。今年的洗腦專輯是《自本》和《ponso no Tao》(我聽不懂達悟語,只覺得旋律很魔幻)。

Apple TV+ 和 Netflix 都有訂,這兩家是日本少數提供中文字幕的串流。主要看美國和韓國番劇:

值得一提的是看了《悲慘世界》2012年電影版,整整lag十年!小時候看過1995年演唱會版,所以腦子裡一直跟那個版本比較。那時候中二年紀小不懂事,連劇情都看不懂,老師帶著全班看,我也不懂他在淚推個什麼意思。看了電影版總算是把劇情補上了,才懂這部音樂劇要有點社會經驗才能懂。但總覺得演唱會版本整體上的演唱比較棒,電影版的除了安海瑟薇演的芳婷唱得很有張力,其他的就像在趕進度似的。也注意到主教面熟面熟,一查才知道是1995的尚萬強跑來演主教。我想是一種救贖吧。

漫遊

自從 Covid-19 以來我就漸漸養成了散步的習慣,從以前公館-台電大樓都嫌遠,到現在10公里算普通,也是自己的一大改變。東京走起來比台灣舒服,來東京玩過的人應該都知道。可以說2020年是散步元年、到了2021年,即時不看手機地圖也不太會在東京迷路了。

今年的走透透主要是為了在東京買房子,至少要知道哪裡好住哪裡很亂。實際造訪也不是不行,畢竟喜歡走路,也算是探險。但是東京太大了,總不能全部走透透再說要住哪。所以讀了不少東京地理大觀的雜書,大多是日本常見的捏他集,網路上偶爾也會有人整理的那種,不值一提。不過藉此重新發現我對地圖很有興趣,所以讀了今尾恵介的地圖識讀系列:《地図帳の深読み》、《地図帳の深読み 100年の変遷》、《地図鉄のすすめ》、《地図帳の深読み 鉄道編》。每個篇章都可以學到新知識,對於閱讀地圖也更有感覺,好比說路的輪廓可以說明哪裡有陡坡、路的形狀可以說明開發的年代、鐵路繞大彎通常是蒸汽火車爬不上去等等。漫遊在東京多了一層樂趣。

其實也許我對歷史的興趣完全是地圖宅的那種興趣也說不定。

攝影

邊散步邊拍照是最近兩年的興趣。為了便攜,今年從 Canon EOS Kiss X10 (Rebel SL3) 換到了 Fujifilm X-S10,試了好幾顆定焦鏡,現在比較喜歡 35mm 畫角(約全片幅的 50mm)。我很喜歡拍青苔,但一般的定焦鏡對焦距離太遠,應該是需要微焦鏡的,不過 Fujifilm X 系統的微焦鏡選項不是很多,最近出的是 30mm,感覺跟現在的鏡頭有點重複,還在觀望。

重新註冊了 Flickr,偶爾會發一些照片。不過最常發圖的地方還是在 Instagram 就是了。

Autumn Maple
秋天的楓葉,在東京三鷹市某處。

其他

再度嘗試寫 Blog。自從 2019 年從 Medium 搬家到 Static-Site Generator 之後,就非常沒有寫文章的動力,主要還是覺得寫個文章像在跟 Markdown 編譯器吵架似的,跑得快的編輯器很陽春,功能足的編輯器又慢又像在寫軟體。且 Git 發稿流程太儀式化了,像在發布軟體新版一樣,改個錯字還得 git commit git push git merge。現在用 Ghost 兜了一套 headless CMS,前端依然用 SSG,但後台管理就舒舒服服的,按發布就發布,按存檔就存檔。Ghost 編輯器我用得很開心,要連結有連結,要插圖有插圖,Markdown 拋在腦後了。寫得出這篇文章也是靠 Ghost 後台的。我知道有很多人喜歡純 Git 流程,但我還是比較喜歡 GUI。

電腦軟體全部換成了中文版。以前堅持用原文版,一直覺得電腦軟體的中文翻譯參差不齊,不完美的東西看了就扎眼不如不看,反正看得懂英文和日文。最近覺得還是中文看得順眼,看到英文和日文就想到工作,所以能換繁體中文版的都換了,翻譯品質就算了,不想計較。缺點是在日本開 Google Maps 偶爾會看到奇怪的中文翻譯。

改用 Firefox。不是為了什麼反隱私的意識形態。一開始是工作中要操作多個 AWS 帳號,發現 Multi-Account Containers 很好用。漸漸發現 Firefox 整體都好用,古時候瀏覽器常見的那些微調設定,在 Chromium 被拔掉的那些,Firefox 都還留著,有種新潮的懷舊感。字體我也不再那麼挑剔了,能看就好,我又不是搞設計專業的。

以及開始在 Mastodon 活動了,在 Twitter 開始被蹂躪的時候註冊了帳號,現在看來還是小圈圈比較適合我,也沒有社交關注度的壓力。歡迎關注: @yorkxin@g0v.social

那麼2022年就這樣吧。還算是有收穫的一年。